配资交流 未来之星排球大师赛下周开赛 奥运冠军寄语以享受比赛为主_光彩体育馆_训练_刘晓彤
未来之星配资交流排球大师赛下周举行 奥运冠军寄语以享受对抗为主配资交流
比赛还没打,话已经说得够满了。
8月13日,北京光彩体育馆,16支女子U16队伍会一齐上场,打响这场被称作“未来之星”的排球大师赛。但真正引发讨论的,不是这场比赛的赛制、参赛名单,甚至不是哪支队可能夺冠——而是几位奥运冠军和现役国手的“态度”。
“不要怕失误,尽情发挥。”
“这个年龄段,重在乐趣和爱好。”
“保持热爱,别急着走专业。”
这些话,从 刘晓彤、 江川口中说出来,听着当然亲切。但听多了,也让人心里泛起一丝疑问: 到底是鼓励,还是提醒别太当真?
这场比赛的规格不低, 国家体育总局、北京市体育局双重背书,又是北京面向青少年的“三大球”重点赛事。全国16支队伍,来自 12个省市自治区,抽签分组,循环赛+淘汰赛,打满五天。
但硬件之外,核心在“人”。
这些U16的孩子,是从校队、体校、俱乐部一路打上来的,练了四五年,有的甚至更久。走到这一步,谁心里没点“我要拿第一”的念头?谁不是想着这场比赛能让教练多看一眼,多留个印象? 可当他们一脸认真地站上球场时,场边的大人却说,他们只要“享受比赛”就好。
展开剩余75%听起来像祝福,细想却有点凉。
刘晓彤说得很实在,她自己就是从 北京一零一中学的校队一路打上来的,知道这条路有多难。她说得也没错:专业和普及,本来就是两回事。
可问题在于,眼下这批U16球员,已经在“专业”这条线上了。他们日常训练强度不低,日常课程也得压缩,吃住几乎都在训练馆。现在告诉他们“别着急专业”?那之前的训练是练着玩的吗?
更别提,北京这次派出的球员里,像 杨璐菡,已经明确表示:希望通过比赛积累实战经验,为未来走职业打基础。她说得很清楚:“训练是打基本功,比赛才能练球感、长意识。”一句话,击中了这场比赛的真正价值。
不是陪跑,不是凑数,是拿比赛当跳板。当青春期撞上竞技场,谁都想搏一次。
再看赛制设计, 循环赛三局两胜,淘汰赛五局三胜。这个强度,不是“玩一玩”的节奏。组委会显然在认真办赛——从分组到场地,从住宿到保障,一环不落。
木樨园体校副校长刘晓彤甚至直接说:我们已经把所有细节都想到位了,就是让孩子们没后顾之忧,好好打。
这不是“娱乐型青训”,这就是“准职业化体验”。
那问题又来了:如果现场搭建的是职业环境,舆论却一直在强调“别太认真”, 这中间的信号到底该怎么解读?
说到底,这种语境上的“温柔”背后,是对 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路径的模糊态度。
一边在高规格办赛,一边又喊着“不要太拼”;一边说要储备后备力量,一边又不鼓励早期专业化。这种两头拉扯的状态,最容易迷糊的,正是这些十几岁的孩子。
他们到底是被当作未来国手来培养,还是只是比赛的“参与者”?
他们这么早进入训练系统,是为了什么?
赛场上的胜负,到底重不重要?
没有人给出明确答案。
当然,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14、15岁的孩子都立志走职业、拼国家队。但也不能在他们认真打球的时候,反复提醒他们“别太认真”。
竞技体育的魅力,本来就在“认真”二字里。输赢、对抗、成长,都是从那份执着中长出来的。
所以,与其让孩子“享受比赛”,不如告诉他们: 你可以拼,也值得拼。
未来之星,拼不拼由你,但别让你认真时,世界却在提醒你“放轻松”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汇盈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